生活中,我们常用“本末倒置”来批评那些把事情的主次和轻重颠倒的行为。
图片
“倒置”很好理解,就是颠倒嘛,那这个“本末”指的是啥呢?
“本末倒置”作为完整的成语被广泛使用,较明确的记载见于宋代,著名学者朱熹在其著作《答吕伯恭》中提到:“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,明者已先悟其失。”
不过,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述中,“本”和“末”就经常一起出现,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本与表象。
比如《战国策�齐策》中就记录了《赵威后问齐使》这个有关本末倒置的故事。
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66年,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,他的儿子太子丹继位为赵孝成王,可由于孝成王还年轻,国家大事基本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。
有一次,齐王派使者带着亲笔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,赵威后还没有拆信,就先问使者:“齐国的收成不坏吧?老百姓平安吗?齐王也还好吧?”
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,说道:“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,而您不先问齐王,却先问收成和百姓,为何将低贱的放在前面,把尊贵的放在后面?”
赵威后微微一笑道:“不是这样,如果没有了收成,怎么会有百姓?要是没有百姓,怎么会有君主?像你那样才是舍弃了根本而只抓住了枝节。”
齐国使者听了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
由此可见,这里的“本”指的是事物最为重要、本质、核心部分,它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,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。
而“末”则指的是事物的枝节、表象、次要部分,它是依附于“本”而存在的,是“本”的外在表现。
图片
细究“本”和“末”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,它们其实都来自“木”字,也就是树木。
“本”原本指的是树根。在汉字构造中,“木”表示一棵树,而在其底部加上一横作为指示符号,就形成了“本”字,重点突出下部位置,也就是树根处。
树根是树木吸收养分、维持生命最为关键的部分,如果没有树根,树木就无法存活。
而“末”的原意则是树梢。同样以“木”为基础,在其顶端加上一横,指的是树木顶端的部分,也就是树梢、树枝的位置。
图片
虽然树梢、树枝也是树木的一部分,但相对于树根来说,它的重要性较低,毕竟没有了树枝树梢,树木同样可以活得好好的。
到后来,它们两者的词义逐渐扩大,“本”变为指根本的、主要的事物,而“末”则指细微的、次要的事物。
“本”与“末”就像树根和树梢的关系一样,任何事情都有根本和枝节、主要和次要之分,不能本末倒置哦!
来源:“有趣冷知识”
编辑:胡雅诗(见习)
【声明:本号为“全民阅读推广”官方公益账号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将及时更正。谢谢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选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